炎炎夏日,行程悠闲、选择丰富的邮轮旅行火了。近期,国际邮轮航线宣布重启,受到广大消费者追捧。作为邮轮经济发展的“全国样板”,上海正大力扶持邮轮产业,打造邮轮“枢纽港”“总部港”“制造港”。
国际邮轮航线密集复苏
(资料图)
近日,蓝梦邮轮宣布将于8月30日开启上海出发前往韩国济州岛与日本长崎的5天4晚航线。这将是2017年初韩国航线停航后,首条从中国大陆母港出发至韩国的国际邮轮航线。
记者获悉,自今年3月交通部印发《国际邮轮运输有序试点复航方案》以来,上海正积极推动国际邮轮复航试点,打造上海经济“新亮点”。
其中,蓝梦之星邮轮和招商伊敦邮轮相继复航以来,已成功运营21个航次,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圆满完成首次海上试航,将于2024年正式首航。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和自主运营,标志着中国邮轮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MSC地中海邮轮宣布2024年回归上海开启母港运营,目前销售情况良好。海达路德探险邮轮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
“试点复航以来,邮轮经济整体呈现加速回暖、后劲趋强的良好势头,邮轮经济的综合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说。
据统计,试点复航以来,邮轮产业已实现船票销售收入超3亿元,船供物资消费约1亿元,整体新增就业岗位超4000个,预计到2024年将新增就业岗位约2万个。
大型邮轮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设计建造是典型的复合型、定制型系统工程。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刘平介绍,就零部件而言,一辆汽车零部件大概是一到两万个,一架大飞机零部件大概是两百多万个,一艘豪华邮轮零部件数量多达两千万个以上。
目前,世界上邮轮制造企业集中在欧洲发达国家,意大利芬坎蒂尼、德国迈尔、法国大西洋、芬兰马萨船厂几乎垄断了全球大型邮轮订单。
今年6月,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出坞,标志着国产邮轮迈上新台阶。初次进入邮轮建造领域,中船集团选择与国外企业合资,引进成熟的邮轮设计和建造技术。在部分零部件上,由于国内配套产业链不全,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
“上海是我国船舶海工产业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具备迈向全球船舶海工产业链高地的特色和优势,将以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为发展方向,全面增强产业发展集聚力、引领力、可控力和竞争力。”刘平表示,下一步,邮轮产业将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和建设安全高效产业链为核心,加快推动上海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说,一是要加快建设本地自主产业链,发挥中国船舶集团“链长”引领优势,进一步提升大型邮轮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提高大型邮轮配套国产化率。二是加快培育“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大型邮轮的零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围绕邮轮内饰内装、信息化设备、动力推进装备等重点方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装备创新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邮轮市场开始起步发展;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邮轮市场就会快速发展。2022年,上海实现人均GDP 2.67万美元,从经济基础看,上海已然具备邮轮市场的发展条件。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张杰表示,邮轮旅游作为新型旅游消费形式,符合中高端旅游产品的特质,有助于提振消费动能,释放内需潜力,成为未来旅游消费转型发展关键领域。“邮轮经济”有望成为消费市场新蓝海。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邮轮旅客数量已经达到219万,占亚洲邮轮旅客总数超过50%,是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也是亚太区邮轮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是与人口规模相比,我国邮轮整体渗透率偏低。2019年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上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前北美邮轮市场渗透率约为3.2%,欧洲邮轮市场渗透率约为2%,而亚太地区邮轮市场渗透率不到0.1%。其中中国邮轮市场渗透率仅0.08%,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消费者对邮轮的认知率偏低,邮轮旅游产品单一、品牌宣传不够都是原因。张杰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邮轮消费升级,下一步上海将会围绕5个“新”持续发力,通过推出“魔都邮轮节”等高起点、高质量的系列邮轮节日活动IP,扩大邮轮节庆消费。发挥邮轮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出更多“邮轮+”“+邮轮”系列消费新场景,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主体和消费品牌集聚。
目标:到2025年邮轮总体经济贡献产出达400亿元左右
作为邮轮经济发展的“全国样板”,近期上海发布《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为推进上海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朱民表示。
在目标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形成由“枢纽港+总部港+制造港”构成的邮轮经济发展上海模式,亚太区域邮轮综合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邮轮总部型经济拉动效应更趋明显,邮轮制造和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届时,上海邮轮经济年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左右。其中,境外游客比例达10%左右,国际邮轮游客空港中转换乘比例达5%左右。上海将集聚一批邮轮总部企业和国际机构,数量规模比2022年扩大至2倍。邮轮研制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新突破,初步形成大型邮轮工程总包能力,邮轮制造国产率达50%左右。邮轮经济规模明显提升,总体经济贡献产出达400亿元左右。
到2035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邮轮枢纽港,接待量稳居全球前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亚太区域邮轮经济中心。
围绕上述目标,《行动方案》聚焦做大邮轮总部经济、做强邮轮制造体系、做实港口枢纽功能、做精邮轮配套服务、做优邮轮产业生态五个方面,提出20项工作举措。
其中,做优邮轮产业生态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上海将强化邮轮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邮轮建造领域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邮轮企业IPO。